地 址:临西县大刘庄乡孙庄村
电 话:018-17857762
手 机:13917857762
联系人:孙经理
QQ:178654130
网 址:www.grlxwyv.cn
砥砺奋进 勇毅前行――轴承行业十年发展综述
2025-08-09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机械工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行业以稳增长保全局、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在“奋进新征程非凡十年”专栏中,刊发由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供稿的《砥砺奋进 勇毅前行――轴承行业十年发展综述》一文,展现了过去十年,轴承行业取得的飞速发展和非凡成就。
?
砥砺奋进 勇毅前行
――轴承行业十年发展综述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
十八大以来的1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十年也是轴承行业飞速发展的十年,日新月异的十年。
一、高质量发展是轴承工业的主旋律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轴承行业现有企业约10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0多家,主要分布在全国8146个省市自治区。其应用范围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
按照主营业务收入统计,前100家占全行业的42.8 %,前1000家占全行业的90 %。?
轴承行业从业人员已达40多万,2012年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398亿,轴承产量170亿套;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2278 亿,轴承产量233亿套。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2%,轴承产量增长3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了90%。轴承行业在规模增加的同时,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2012年,轴承进出口总额达到78.19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43.69亿美元,进口用汇34.5亿美元。2021年轴承进出口总额达到124.17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69.47亿美元,进口用汇54.7亿美元。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使全行业的产品开发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目前轴承产品规格约9万多种。2012年生产的轴承外径是11.13米,2022年生产的轴承外径是15米。?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轴承行业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有效推进,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改革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以改革促发展,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国企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更加有力,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和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作用更加显著。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入选“科改示范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两家企业入选国企改革“双百”名单;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入选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
一大批优质企业不断优化优化产权结构。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焕发了新的活力,五洲新春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轴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2012年我国轴承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500家左右,2021年下降为1300家,主营业务收入增加62%,说明轴承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在增加,再次证明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我国轴承行业目前的企业主要分为三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从企业的数量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2.25 %;民营企业数量占87.48 %,外资企业占10.27 %。?
从轴承产品收入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10.37 %,民营企业占67.04 %。外资企业占22.59 %?
从产品结构来看:深沟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占比。
从应用领域来看:汽车轴承、家电轴承使用数量位居榜首。
从供给数量来看: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中端产品竞争激烈,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从进出口贸易来看:连续10年呈现顺差。
十年的发展,使轴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整体实力有效提高。
3、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
十年前,我国轴承产业集聚区开始起步,十年后,我国轴承工业逐步形成了区域化的发展特征,功能定位逐步明显,产能和专业化协作能力都在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已形成的五大产业集聚区。轴承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如下:
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底蕴使瓦房店(辽宁)轴承产业集聚区展现了雄厚的实力:?
瓦房店作为共和国轴承工业的发祥地,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经过多年发展,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展现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强劲的发展实力。
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拥有轴承及配套企业600 余家,其中规上企业有56家。2021年,瓦房店市轴承产业总产值达180亿元,作为特色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名列榜首。
瓦房店是大批驰名轴承产品品牌的发源地与集聚地,十年来,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产业影响持续扩大,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运营健康高效。曾荣获“中国机械工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创建优秀奖”;被评为“省级出口轴承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轴承)标准化试点”;2022年瓦房店市获批筹建“辽宁省轴承产业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
产学研的融合使洛阳(河南)轴承产业集聚区打造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洛阳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资源,洛阳产学研相结合的轴承产业布局不仅全国唯一,而且在全世界也不多见。以河科大、十院、轴研所、洛轴等单位为支撑,构成了从人才培养、工厂设计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完整齐全的产业链条。以矿山机械、有色冶金、内燃动力、拖拉机生产等企业为依托形成了轴承产业的市场应用集群。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解相结合,提升了洛阳轴承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洛阳是国内轴承产品品种较全、用途较广的综合性轴承生产基地。洛阳轴承产业坚持创新引领,将抢抓“风口”产业发展机遇,形成了航天轴承、机床轴承、风电轴承、盾构机轴承、轨道交通轴承等配套大国重器的产品优势。十年间产品技术指标不断提升,记录多次刷新,形成了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轴承产业集群。
“专精特新”的发展模式为苏锡常(江苏)轴承产业集聚区注入了发展的动力:?
?苏锡常背靠长三角经济区,轴承产业应用市场广阔,专、精、特、新优势明显。产品主要为小型、中小型、中型轴承。特色产品有汽车轴承、家电轴承、机床主轴轴承、纺织机械轴承等精密轴承。这里的企业定位准确,深耕某一领域,瞄准某一市场,打造某一产品,形成某一优势。把一个轴承产品做到极致,从小产品看到大市场,从小零件看到大产业,他们或者进入资本市场,或者走出特色之路,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开辟了一条“专精特新”发展的广阔道路,
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浙东(浙江)轴承产业聚集区充满活力:?
浙江是我国的轴承大省,浙江轴承产业集聚区的活力来源于市场的风向标,特点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十年间,这里诞生了从民营企业成长为行业排头兵的传奇,这里也发生了从提升轴承产品质量出发到自主研发轴承材料的故事,这里齐全的轴承产业配套环境吸引了国际知名品牌,SKF制造基地从都市搬迁到轴承轴承之乡,并两度增加投资。这里轴承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这里轴承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的四分之一。浙江不仅拥有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而且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中定型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型号品种多,尺寸跨度大,覆盖范围宽,应用领域广,市场前景好。主要产品有风电轴承、汽车轴承、电机轴承、电动工具轴承、家电轴承、农机轴承、轴承锻件和轴承钢管等。
企业的转型升级使聊城(山东)轴承产业集聚区释放出发展的潜力:
山东的轴承产业发展有其自己的特点:发展初期,这里区位优势不明显,人才效应不突出,但他们从关注民生起步,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发展奋斗之路,新时代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三十年发展,十年巨变。当年满脸沧桑,东奔西走的“草根”,已华丽转身为深谙市场变幻、熟悉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当年白手起家的小伙子,已经成长为耳熟能详的轴承企业家。企业的转型升级使山东轴承产业形成了轴承市场蓬勃发展、轴承制造迈向高端的良性循环,以相对完整的轴承产业链开创了适合本地发展特点的自主创新轴承产业集群新模式。山东博特的薄壁轴承、山东宇捷的调心滚子轴承、山东腾工的关节轴承、青岛泰德的汽车轴承、聊城金帝的保持架、山东东阿的钢球等都以值得信赖的品质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目前山东轴承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我国轴承产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除此之外,河北的临西、馆陶、安徽的灵璧、河南的方城等地都结合自身的特点,他们瞄准轴承产业,聚集优势资源,承接产业转移,挖掘市场潜力,走出了轴承强县的发展之路。
十年的黄金时间,为我国轴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虽然各地的起步的时间、发展的特色、产品的水平、应用的领域各有不同。正是这种差异化产生的互补性,多样化体现的包容性、市场化表现的竞争性,打造了相对完整的轴承产业链。促进了轴承行业的发展。
4、发展步伐稳中有进
以上是十年来轴承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统计,测算了同比增长幅度,可以明显看出十年来的行业经济走势。近十年来,我国轴承产业稳步发展。进入“十二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45%,十三五的经济指标虽然波动比较大,但总体来看,稳中有进,波动前行。五年间保持了主营业务平均4.35%增长速度。“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主营业务增长率超过了16%,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些数据表明:波动是常态,上涨是趋势,发展是必然。高质量发展是轴承行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使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与新冠疫情频发,风险挑战加剧,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使复杂经济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轴承行业经济运行逆势上扬,充分体现了行业的韧性和潜力。
二、自主创新是轴承行业的驱动力
1、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也是轴承行业坚持自主创新的十年。经过全行业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轴承产业创新体系,为行业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基础研究――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智能轴承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室等等,形成了以高校为主体,由院士领衔的轴承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创新研究团队。
应用基础研究――洛阳 LYC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应用基础,扎根轴承企业,辐射轴承行业,引领科技进步。
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瓦轴国家大型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科大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以工程化为中心,研发工程技术技术,着眼工程化项目,解决工程化问题,实现工程化突破。
企业轴承技术创新――全行业共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3家 ,工作重点在产品创新,产品的系列化,对全行业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以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主,如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引导创新要素(人才、软硬件)向中小轴承企业集聚,将产品研发成果工艺细化、落地实施,做好技术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
十年来,轴承行业以自主创新体系为核心,以轴承产业链为基础,建立了紧密完整的创新链条,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攻克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轴承行业实现高端突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2、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十年来,轴承行业已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30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156项,其中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86项;机械工业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7项。
轴承行业承担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20多项,承担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一揽子”突破重点项目6项,工业强基“一条龙”应用计划项目1项,工业强基平台建设项目2项。
2012年―2022年滚动轴承标准化工作围绕高端装备重点应用领域,以提升轴承性能、可靠性和寿命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制修订国际标准3项(其中已发布1项,待发布2项);发布国家标准77项,行业标准45项,国家标准外文版3项。
在国际标准化领域,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化文件ISO/TR 20051《关节轴承? 额定载荷系数的推导》2020年5月正式发布,实现了中国主导制定滚动轴承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3、创新产品不断突破
自主研发的航天轴承助力中国飞天梦想。
最近十年是我国航天工业发展较快的十年,在实现中国飞天梦想的征程中,轴承行业创新拼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航天轴承是科技进步的结晶,自主创新在航天轴承的研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航天神器中的无数旋转部件中,都有我国自主研发的轴承产品的护航与坚守。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到嫦娥探月工程,从天宫实验室到天舟飞船,从火星探测到北斗导航,轴承研发突破了特殊环境下的高精度指标、长期在轨使用寿命等重大难题,满足了航天工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交上了一份合格的轴承答卷。轴承行业既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贡献者。2021年2月,洛阳轴承研究所科技人员代表轴承行业作为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之一,再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在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成功应用。
为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城轨装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2019年7月开始,中国中车联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各地铁公司、科研院校及协作单位共同实施了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制及试验项目。中国标准地铁列车以中国标准为主导,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的设计理念,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轴承行业六家企业参与其中。它们作为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高端轴承的研制单位,全面开展设计、仿真分析、检测试验,以及轴承套圈、滚动体、保持架、密封件、特种材料、特殊热处理、特殊工艺等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了轴箱轴承、齿轮箱轴承、牵引电机轴承、冷却风机轴承等系列轴承的研制和试验。202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轴承成功地应用于中国标准地铁列车,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盾构机轴承的成功应用,结束了我国盾构机主轴承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主轴承被称为盾构机的“心脏”,承担着盾构机运转过程的主要载荷,是刀盘驱动系统的关键部件,但受技术壁垒制约,我国盾构机主轴承长期依赖进口。
2015年7月,中铁装备集团联合国内主轴承、减速机技术优势企业